互联网

艾瑞: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地制造业发展对比

来源:艾瑞咨询 作者:刘屾淼,杜苗苗 2022/8/2 11:00:35

导语:据工信部统计,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总量达到31.4万亿人民币,占GDP比重达27.4%,连续12年位居世界首位,制造业是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

据工信部统计,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总量达到31.4万亿人民币,占GDP比重达27.4%,连续12年位居世界首位,制造业是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时,自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出台以来,“十三五”时期我国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空间逐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序推进,三地区的经济发展既是我国城市群建设的“示范生”,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支柱。因此,本文以城市群为主体,试图从政治、经济、环境、技术等维度对比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地区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差异。

研究范围:

本文研究范围界定如下:

(1)京津冀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与普遍定义相同;长三角指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因安徽省加入时间较晚,制造业发展与长三角的融合还不明确,故暂不纳入研究范围;珠三角指广东省,因香港、澳门制造业不属于该地区的主要产业且相关经济指标、产业制度与内地有一定差异,故不采取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研究对象。

(2)文中工业包括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本文对制造业31个子行业根据生产内容进行二次整合为食品烟草、纺织皮革、木材文教、医药制造、石油化工、矿物工程、汽车制造等12个行业,详细分类见下表:

image001.png

一、三地区制造业发展现状总览

三地区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对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宏观上,我们通过三地区工业产值和其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反映工业发展情况;企业层面,我们通过规模以上(后文简称“规上“)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来反映三地区不同行业的相对优势和结构化差异;劳动力层面,通过规上制造业企业人均效能来反映各地区各行业对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产品层面,通过工业出口值与销售产值之比来反映三地区制造业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能力。

1、三地区工业发展平稳,长三角工业总产值稳居第一

image003.png

从2017-2020年三地区工业产值及其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来看:1)在绝对值上,三者之间差距明显,长三角最高,珠三角次之,京津冀占比最低;2)在变化趋势上,近年三地区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较稳定。因此,就工业整体来讲,“南强北弱”的格局基本形成。

2、京津冀、珠三角优势行业较为聚焦,长三角各行业发展均衡

image005.png

从2020年三地公布的规上制造业企业的营业收入情况来看,三地制造业结构差异明显。长三角各行业发展相对均匀,矿物工程、石油化工、工业机械、汽车制造等行业均处于领先地位。珠三角通信电子行业优势明显,比排名第二位的矿物工程高24154亿元,高出约1.3倍。京津冀以矿物工程为主要产业,但是从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营业收入总值来看,与其他两地差距明显。

3、京津冀人均营收最高,长三角次之,珠三角最低

image007.png

由上图可知,整体来看,京津冀在多行业的人均营收明显高于其余两地,这可能与大量头部企业总部坐落北京,统计时只统计了位于北京的员工有关。京津冀人均营收TOP3的行业分别是通信电子、汽车制造、矿物工程。相对于京津冀,长三角人均营收TOP3的行业分别是食品烟草、矿物工程、石油化工;而珠三角的汽车制造、食品烟草行业的人均营收更高。

4、珠三角工业产品出口能力最优,京津冀在“一带一路”影响下逐步改善

image009.png

由不同地区出口交货值与工业销售产值的比来看,珠三角工业产品和服务出口能力在三地区中最强,但近年受疫情和国际环境的叠加影响有所回落;长三角近年趋于稳定,处于第二位;京津冀地区因天津公开数据有限,无法加权得到京津冀地区整体数据,结合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各自情况(上右图),以及天津工业产值占京津冀比重,可推断京津冀地区工业产品出口能力仍较弱。可喜的是,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京津冀积极拓宽贸易圈,天津、石家庄等地口岸营商环境逐步优化,出口能力有望优化。

二、三地制造业发展要素对比

通过产值、企业营收等宏观数据,我们已对三地区工业、制造业发展现状有所认知。根据经济学中对生产要素的定义,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现阶段的特点,本文分别从政策、经济、社会、技术四个层面去对比探讨影响三地制造业发展的因素。

1、政策方面:三地政策引导相同,即协同一体化发展为重点,科技创兴与绿色发展

回顾自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的制造业演进过程可知,该行业的每一次变革和突破与国家整体战略联系紧密。故本节通过对三地区发展纲领性文件和地区十四五规划与制造业相关内容的整理,试图归纳出三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大致方向和具体措施。

image011.png

从三地区的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各省直辖市的十四五规划部分内容看,可总结出如下几个共同点:

(1)结合区位特点协同发展:京津冀中,北京作为科创中心,将部分制造业移出;天津以转化北京研究成果,以交通为发展支点;河北则起到产业和人口承接作用。长三角中,上海集经贸、科创、航运三位一体;江苏科创与产业并行;浙江以数字经济带动产业绿色发展,并补足上海、江苏的产业链空缺。珠三角中,广州提高商贸和品牌能力,深圳重在创新,其他各市补足生产能力。

(2)制造业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三地区在巩固提升地区支柱产业的同时,对石油化工、矿物制品等高能耗行业进行绿色化转型,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排放。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在内的新兴产业,光通信、干细胞在内的未来产业在三地都有布局,主要打法就是通过建立产业集群的方式,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实现由产业链传导的行业整体升级,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品牌效应。在升级过程中,大量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提高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覆盖率,为工业企业的生产运行降本增效。

(3)多途径力促科技创新:在产业升级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科学技术在生产要素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各地区通过高新技术人才引进、优化社会/产业资本的投融资环境、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创建地区科研中心等多个措施来疏通科技创新从产生到落地的全过程,朝着科技建省,科技立市战略目标努力。

2、经济方面:长三角获得的固定资产和外资投入最多,上市企业也最多

投资作为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我国经济腾飞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后,我国资本市场迎来历史性发展,民间资本、境外资本也成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本节通过三地区制造业固定资产投入及投入效率、外商投资、上市企业数量及市值三个方面来探究三地区在资本投入和市场表现上的异同。

(1)长三角制造业固定资产投入和外资投入均最多,珠三角投入效率最高

image013.png

从三地制造业所获得的固定资产投资金额来看,长三角地区优势明显,京津冀次之,珠三角最低。2020年,长三角获得了3.71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约是第二位京津冀的2.2倍。从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来看,珠三角则明显占优且近五年仍保持正增长,效率优势不断扩大,而长三角相对一般,京津冀效率最低。

从三地制造业的外资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金额来看,长三角明显高于京津冀、珠三角地区,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对海外资本的吸引力仍有优势。

(2)长三角制造业上市企业数量多,且在多数行业市值高

image015.png

从上市公司的数量上看,长三角大幅领先,甚至高于珠三角和京津冀上市公司数量之和,增速也高于京津冀、珠三角两地。

从制造业各行业市值上看,截止2021年最后一个交易日,长三角、珠三角在通信电子、电气设备、食品烟草三个行业市值远高于京津冀。此外,长三角在工业机械、石油化工、医药制造等领域市值领先,而珠三角则在汽车制造行业有一定优势,京津冀在运输设备行业规模较大。

3、社会方面:长三角、珠三角在土地、交通、能源和人力等方面都较京津冀有优势

(1)土地资源:长三角、珠三角工业用地面积呈上升趋势,京津冀则逐年下降;三地工业用地价格相差不大

三地区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丰富多样,暂无标准化的公开数据来体现地理条件与制造业的直接关系。在此前提下,本节通过产业(工业)供地面积和用地价格,从“量”和“价”两个维度反映三地区土地资源的差异。

image017.png

从三地规划工业面积占到期总面积的比重来看,长三角整体呈上升的趋势,而京津冀则与之相反,整体呈下降的趋势,京津冀工业用地的供应处于收缩状态。珠三角因只有4个城市公布了相关信息,在此不做表。

从各地工业用地的价格来看,三地区工业用地价格整体差距不明显,但珠三角相对最高,2021Q3为1001.6元/平方米。

(2)交通资源:长三角地利优势明显,海陆空河四类交通方式都位列前茅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产业,对制造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本节从两类数据来阐述三地区交通资源的差异。第一类是地区交通禀赋,包括公路、铁路、内河航道的密度(航运、民航数据暂无完整、公开、可信数据可以支撑)来评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第二类是地区交通枢纽的运营数据,考虑到各地港口建设信息难以统计,空港相关数据又难以给出明确结论,运营数据更客观地反映出三地区航运、空运能力。

1)长三角公路、铁路、内河运输优势明显,运输效率最高,京津冀交通资源匮乏

image019.png

由三地公布的公路、铁路、内河航道的历程及密度可知,长三角在公路、铁路、内河航道都拔得头筹,优势明显;京津冀在公路和铁路占据优势,在内河航道方面则逊色于珠三角。

从交通建设的变化趋势上,近年公路、内河航运在三地区几乎无变化。铁路建设方面,长三角则以10%的增速遥遥领先,优势愈发扩大。根据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中国民航局给出的三种运输方式的成本情况可知,通过联运方式运输,将有效降低货物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结合三地区三种运输方式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长三角三种运输方式发展水平可满足多种联运方式,运输效率最高,运输能力最强。

2)长三角航运、空运货运量均最高,国际航运枢纽地位凸显

image021.png

在沿海港口资源方面,长三角货运承载量、对外货运量占比均最高,珠三角、京津冀地区持平,与长三角有一定差距。在机场运输能力方面,受疫情影响,全国各条航线旅客运输大幅下降,货运量上涨。从货物吞吐量看,长三角的机场运输能力同样强势,且仍保持一定增长。由此可见,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引领长三角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这一趋势仍不断向上。

(3)工业能源:珠三角能源利用率最高,京津冀垫底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管道、电网运输和调配能力的逐步增强,以及双碳目标下,绿色节能措施的有力施行,工业能源在供给端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逐步降低,全国各地差异不明显。在此前提下,本节将重点放在工业能源的需求端,通过各地工业用电强度(工业用电量/工业产出)和工业能源强度(工业能源消耗/工业产出)来反映各地工业、制造业对工业能源利用率的差异。

image023.png

从图中可知,在三地区工业生产中,京津冀的电力能源强度和折算成标准煤后的工业能源强度均是最高的。相较之下,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工业能源利用率高,产业结构更符合当前绿色低碳的要求。

(4)人力资源:珠三角劳动力人口基数大、潜在劳动力市场空间高、人口净流入也较高,未来人力资源丰富

人口作为制造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劳动力的数量、人口结构均会影响制造业的发展。本节通过对三地区常住人口出生率、人口结构以及人口迁移三个方面来反映三地区的人力资源情况。

image025.png

从劳动力基数看,长三角目前劳动力最为充裕,15-59岁人口达1.14亿,这一人数高于京津冀地区人口总和。从人口结构看,珠三角0-14岁人口占比最高,达18.9%,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最低,仅12.4%,年龄结构更佳,而长三角、京津冀地区老龄化程度较深。从人口增长率看,珠三角远高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后两者近年来始终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结合年龄结构和人口增长率可知,珠三角拥有更大的劳动力潜力,反观长三角,其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最为明显。

人口净流入/净流出直观反应了该地区的劳动力市场情况。整体来看,长三角保持人口净流入,珠三角人口微弱净流出,京津净流出较明显。珠三角、长三角的人口净流入累积量较为接近,京津远低于前两者。人口净流入的变化趋势可反映每年人口的流动情况,其中长三角保持人口净流入,珠三角近年出现微弱净流出,京津两地人口净流出则更明显。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河北地区因无法获取户籍人口,但从公开信息可判断河北省人口净流出可能性较大,故京津冀整体仍是净流出态势。

4、技术方面:京津冀占据北京教育科研优势,虽然研发投入少,但技术合同成交额高,长三角和珠三角正奋起直追

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下,科学技术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和企业单位组成了科研投入的主力军。本节选取企业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三地区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额及其占全社会R&D投入比重、科研人数、发明专利数和技术合同交易额来反映三地区制造业在研发上的特点和差距。

需要补充的是,公开数据中部分省市没有细化到制造业企业的科研投入,故本节采用工业企业来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根据部分公开制造业研发投入数据可知,工业中研发投入集中在制造业,所以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

(1)长三角企业研发投入最高,珠三角稍逊,京津冀最少

image027.png

从企业研发投入总额来看,三地区差距明显,长三角最高,珠三角次之,京津冀最少。从企业R&D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比重来看,长三角、珠三角远高于京津冀。

就企业R&D投入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来看,三地规上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均逐年升高,这也侧面说明企业重视研发投入。从2018年开始,长三角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力度超越珠三角,京津冀相对落后。

(2)珠三角企业积极扩大科研人员占比,人均专利数最多,京津冀相对乏力

image029.png

由上左图,珠三角企业全时研发人员总数虽略低于长三角,但占比最高,达5.48%。从趋势上看,长三角、珠三角研发人数近年仍保持每年10%以上的高速增长,反观京津冀不管在总量和增速上均明显落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研发团队上的差距或将被进一步扩大。从发明专利数上也可以反映这一点,珠三角企业在总数和人均占有量上均最高,企业研发实力雄厚。

(3)京津冀地区整体技术研发能力最强,三地区差距逐年缩小

image031.png

从技术合同交易额上看,京津冀最高,长三角次之,珠三角最末。与企业研发投入相比可知,京津冀地区企业端研发投入相对较少,企业研发人数也处于下风,但北京作为我国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依托高校、研究所等优质机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与技术转化效率仍有明显优势,技术市场也最为成熟。从变化趋势上看,近年珠三角、长三角均增长迅猛,三地区差距正逐年缩小。

三、结论

总结来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在发展制造业方面,各有利弊。

京津冀地区:以北京为中心,依托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在技术方面占据得天独厚优势。但在地区面积、人力资源、交通资源等方面相对有限,近年来在制造业产出绝对量上并不占优。从长远来看,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发展需要考虑两个问题:其一,在“双碳”目标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在保证就业和营收的基础上,实现地区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其二,近年地区人口出生率低、人口净流出现象较重,需要思考如何稳定劳动力数量。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核心,凭借优渥的地理条件、绝佳的交通资源和深厚的工业基础在制造业产出总量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多个行业的均衡发展和不断的生产再投资使其制造业发展保持强劲动能。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长三角人口基数较大,且近年仍保持人口净流入,但在不断下降的生育率和加速老龄化的双重压力下,未来将面对劳动力短缺和人力成本增高的问题。

珠三角地区:以深圳、广州为核心,创业氛围浓厚,民营企业多,对高新技术的接受度更高、包容性更强,而且城市群联动性更强,故整体市场经济较为活跃。同时,作为沿海地区,工业产品出口能力强,出口贸易活跃。受地区文化影响,人口结构年轻,劳动力充沛且仍具潜力。但放眼未来,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存在两个隐忧:其一,未来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进一步上行,将会对产业结构单一、人均营收较低的制造业企业发展造成较大压力;其二,在企业端研发投入增长有限、资本投入又不足的情况下,需要更积极的调动地区各单位科研资源,提高科研转化效率,疏导更多资本流入产业,扩大企业在资产端的投入,为地区制造业发展提供长远动力。

通过对比三地区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差异可让大家从宏观的区域角度对中国制造业有所了解。至于中国制造业整体现阶段面临何种困境,制造业企业该如何应对这些困境,以及企业应对困境时会遇到哪些困难?敬请关注后续即将发布的《2022年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研究报告》。

(本文为艾瑞网独家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