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艾瑞:人口老龄化(2):老龄化时代企业如何应对挑战?

来源:艾瑞咨询 作者:王立峰 2021/11/12 18:02:05

导语:唯有拥抱创新,拥抱数字化,才能赢得未来。

导语:唯有拥抱创新,拥抱数字化,才能赢得未来。

就21世纪的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而言,我们面临着跟以前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气候环境,人口老龄化构成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这也是人类主要经济体第一次如此整齐划一的进入老龄化阶段,人们必须充分认识其困难。

挑战之一,人们目前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很可能并不足够。过去,学者和机构往往用日本的经验来说明。日本在进入老龄化阶段后,经济实际维持了增长,尽管低速。需要指出的是,日本进入老龄化阶段的时候,正好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的时期,因此日本的低速增长实际隐含着在中国的高速经济列车带给日本的红利。中国可能没有这么幸运,所以,如果完全以日本经验来应对老龄化,很可能导致对困难的应对不足。

挑战之二,我们面临的外部世界也跟以前不太一样了。过去几十年,全球经济增长广泛受益于工业化和全球化。如今,就主要经济体而言,传统工业化发展到尽头,当前全球还弥漫着一股浓重的逆全球化潮流,这些势必冲击全球经济增长,并给老龄化的全球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困难。

挑战之三,是我们的政策环境。过去几十年,人们已经习惯了低利率的货币环境以及货币财政的大规模扩张给经济增长带来的馈赠了。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叠加应对气候变化因素的影响,低利率的环境存在扭转的可能。目前多数机构和学者的研究认为,随着老龄化到来,消费将会放缓,再加上各国财政的压力,利率将长期维持低位。

然而,也有学者研究指出,如经济学家阿克索伊等(《人口结构和宏观经济趋势》),人口结构兼具供给侧和需求侧双重含义,不同年龄段人口的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行为是不同的。从通胀角度而言,在一个出生率下滑、劳动人口收缩、老龄人口增长和预期寿命延长的时代,经济增速有下行压力,而物价则面临上行压力。

再如查尔斯·古德哈特的研究(《人口大逆转:老龄化、不平等与通胀》)也指出,出于创新、投资增长、储蓄下降,资本成本可能会上升,且由于全球老龄化趋势,导致产出下降,推升通胀预期,进而导致利率上升。

气候因素加剧了应对老龄化的挑战。2021年二季度以来,全球经济目前已经明显感受到了能源价格上升对于通胀的影响。如果利率因此而上升,将挑战当前全球高企的债务规模,并对各国财政产生冲击,甚至威胁养老金的支付,全球金融市场也往往基于利率的担忧而大幅波动。这些都构成未来经济增长的阻力。

老龄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冲击到底如何演变,其对经济的影响到底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学者也存在不小的分歧。这一事实实际突出了政府以及企业加强人口老龄化政策与经济增长前瞻研究的必要性。不管怎样,积极的政策应对是需要的,创新更是必要的。

就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的挑战而言,中国政府近些年来积极实施了从房地产,到生育政策,到教育,到反垄断,以及包括资本市场等内的综合性改革和治理,以极大的政策魄力驱动中国的科技创新。这关乎中华民族的福祉和未来。

企业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这一政策和科技趋势。具体来看,艾瑞咨询认为,企业还需对如下四个具体的趋势有足够的认知才能应对这一挑战。

第一,重视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趋势,拥抱创新和数字化。

预测数据显示,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方面,在可预见的范围内,未来10年(2030年),中国将出现5000万以上的净下降,未来30-40年(2050年-2060年),将有多达2.8亿劳动力总人口下降,与此同时将净增加2亿需要抚养的65岁以上老人。另据周广肃教授和褚高斯博士2019年所做的一项研究认为,2018年-2049年间,我国劳动年龄的人口数量将减少1.7-2.6亿。

劳动力的短缺,将根本上导致人力资本与资金资本关系的深度调整。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中国总体上实行的重资本积累轻劳动的政策,这的确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输送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并让中国经济获得了相对的成本优势。如今,由于老龄化的加剧,人力成本上升,类似西方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贵,资金资本便宜的现象也将在中国出现,企业必须重视这一趋势,并积极创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伴随劳动力严重短缺,人力成本的上升趋势或将加强,企业唯有创新提升劳动生产率才能应对这一挑战,通过科技创新,比方自动化技术等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周广肃教授和褚高斯博士的前述研究就认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有可能替代2.0-3.3亿的劳动人口。企业应该看到极其取代人力的社会创新趋势,企业应该积极拥抱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积极拥抱“中国制造业2025”,从而提升资本回报率。

政策层面也在积极推动。10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主题正是把握数字经济。会议强调,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第二,重构增长曲线,重视消费习惯和结构的变迁。

人口老龄化会提高消费在经济中的占比但是降低消费增速,同时还会影响消费的结构变迁。基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老年人平均消费倾向高,老龄化会提高消费占比但降低消费增速。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于2010年达谷值,2010-2018年居民消费占比从34.3%升至39.2%,居民消费支出增速从14.9%降至9.3%。

未来,企业应该更加注重消费习惯和结构变迁的研究与创新。一国消费的主要动力是由占人口结构最主要的年龄结构消费决定的。特别是当前的70后、80后,这一人群无论是消费能力,还是消费观念,乃至更高的受教育程度使他们不同于之前的几代人,这带来老年生活方式的转变,他们决定着2030年前后的消费趋势。

通常来说,老年人对于医药、食品等的消费占比提升。据《2017中国老年人消费习惯白皮书》,老年人30%以上的指出集中在食品餐饮,70%的指出为餐饮、日用品等在内的日常生活开支。野村证券的一份报告显示,日本社会进入老龄化后,对于食品健康的需求明显上升。此外,伴随老年人生活方式转变,旅游、健身、文化等诸多行业都将迎来爆发式市场需求。

大摩今年3月份发布的报告认为,未来十年年轻人口规模将减少,与之对应的体育、美容、游戏、年轻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将逐步退潮;与此同时,针对老年人的休闲、医疗、养老产业迎来发展机遇。

从总量方面来说,未来空间依然巨大。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的进一步提升,居民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再加上创新经济驱动下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将会进一步上升,这将带来可观的消费规模。大摩报告预计中国私人消费将在2030年翻一番到13万亿美元。

第三,重视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机遇。

一组数据凸显了我们需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疾病挑战之大。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与老年人相关的疾病开始急剧上升。对于中国的老年人来说,死亡威胁排名前三的疾病因素分别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癌症)等。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有5亿以上的心脑血管病患者、1亿以上的糖尿病患者、8300万癌症患者,2220万的老年痴呆症患者,这些相比现在的患者规模都呈现大幅增长,甚至是翻倍的增长。

这将导致医疗费用的大幅攀升。研究结果也表明,65岁以上老人的医疗花费是普通人医疗花费的2.62倍。显然,前述庞大的患者群体对于中国的医药医疗系统形成严峻挑战。政府部门在回答相关问题时表示,中国不会实行全民医疗,背后折射的现实是医保支付的资金压力。据公开报道,目前中国的医疗保险结余仅够支付一年多的费用。

与疾病相关的其他挑战还包括了病人的护理、医院床位。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报,2020年,中国医疗卫生系统总床位970万张,每千位60岁以上老人床位数不足35张,按照2030年25%的60岁以上老人占比,届时每千位60岁以上老人床位数仅为26张,床位以及护理供应严重不足。

这里特别要提的是以老年痴呆症为代表的老年人失能。以前人口老龄化不算严重的时候,老年痴呆症引起的关注有限。但是随着老龄人口急剧增加,罹患老年痴呆症的病人增加。今年艾兹海默症日(9月21日,老年痴呆症与阿茨海默症医学上并不完全一样,外界常等同称谓),广东医院的一名神经科大夫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阿茨海默症是这几年中国病人增长最快的。按照世界卫生组织,60岁以上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比例约为6%推算,到2030年,中国将有2200万老年痴呆症患者,相比现在增加800万人。

老年痴呆症作为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伴随记忆力衰退以及能力逐步丧失,一旦老人出现这样的疾病,需要大量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必须了解的是,对于老年痴呆症患者,目前的AI等手段很难缓解,原因是AI难以满足老年痴呆症患者对于情感的陪伴需求。换句话说,针对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照料,将会占用大量的劳动力。这对于未来本身就面临劳动力短缺的中国来说,无疑增加了挑战。

遗憾的是,即使从全球来看,目前也缺乏有针对性的药物予以治疗。目前全球仅有的两款药物分别是2021年6月美国FDA紧急批准的阿杜卡玛单抗,以及中国的GV-971。问题在于,前者有无疗效并不清楚,后者也存在诸多争议。

这一事实说明,人们对于即将加深的老龄化社会的医疗、护理等准备都是严重不足的。供应的不足,意味着企业创新以及市场发展的机会,未来大健康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据国家卫健委,2030年,大健康产业总规模将达到16万亿(狭义),相比2020年一倍以上的增长空间,按年来算7%的复合增长率,机构预计同期GDP潜在增长率5%左右。就医药医疗领域而言,包括大摩等在内的机构认为未来十年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9%。

第四,重视居民财富增长大趋势,迎接财富管理新机遇。

人口老龄化催生中国财富管理的黄金机遇,涵盖资本市场、养老保险等诸多领域。从政策层面,政府正在积极打造财富管理的良性循环,引导居民家庭通过金融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既能提高家庭福利,也有助于经济增长,这将为保险、基金、信托等诸多金融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机构预计,到2030年,中国居民财富总额将超过400万亿,对比中国2020年的GDP总额仅为101.6万亿;预计2030年财富管理行业收入达3.67万亿,未来10年平均增速达17.5%。另据机构研究结果,到2030年,预计基金、券商、保险以及私募税前利润的10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28.9%、21.7%、26%、13.5%,空间巨大。

以保险行业为例,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最终导致基本养老保险支付缺口。据2020年11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未来5-10年时间,中国会有8万-10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发展保险行业的第三支柱建设(商业保险),任务急迫。随着居民养老意识提高,第三支柱建设将加快,这里具备广阔的市场空间。按照目前机构研究结果,未来十年保险行业的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人们熟知的医药医疗。

也正是看到了中国的这一发展机遇,这两年以来,外资争相入华,如JP摩根、高盛等已经获得内地券商牌照,桥水、富达、贝莱德等大举押注中国借道基金拓展财富管理市场,保险巨头友邦保险以及安联保险均在谋求进一步扩展中国保险市场,即使中美处于贸易战最激烈的时期,这一进程也在持续推进。

企业要想赢得未来,就应该积极开展针对老龄化的研究,积极投身创新,同时严格控制杠杆,基于合理负债的理念开展经营,以因应潜在的利率冲击。恒大地产的教训不可以不吸取。

(本文为艾瑞网独家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